一、城寨
1.白河县内城建于明成化十二年(1476),清康熙二十五(1686)年重建。城墙高2.5丈,周长190余丈。东门在今粮食局门前,南门在今财政局门前,北门在今县委与百货大楼之间街道上。南门、东门和北门于70年代末拆毁,此外,南门尚存墙体一段。
2.白河县外城建于清嘉庆元年(1796),沿县城天池岭、周家垭、探马沟梁脊、长春寺、魁星山、清风沟、桃园(今南台子)、土地岭一线,绵延14华里。有城门3孔,东门在今清风沟中段,门额石碣镌有“锁钥钖城”四字(现存文化馆);南门在南岭子垭口东侧,原有“镇远”二字门额,北门在桥儿沟中段,为现仅存之门,“天池关键”门额四字尚存。紧接北城门洞南的西侧岩石上刻有“便有此山”四个大字,另有“赵公德政石”拳大楷书字(赵公系康熙四十年去任的白河知县赵以鐇)。今于天池岭、桥儿沟、清风沟、南台子残存有削挖的断岩痕迹及石砌堵堞、射孔。
3.边墙边墙亦名挡城,始筑于清嘉庆五年(1800),咸丰三年(1853)再次加固,咸丰九年(1859)又重筑起红石河垴至东坝界岭一段,由汉中知府张、兴安知府林同白河知县官杨艎验收竣工。边墙沿白河县与湖北省竹山县交界的界岭山脊,或挖削成断壁,或垒石为城墙,墙高2~4米不等,宽1.3~3米,在顺水乡永兴村、卡子乡东坝大南沟、东沟垴,四新乡晏家扒、歌风乡汝花沟垴(韩家山)及阎家乡三元寨等地跨古道处俱修有城门、箭楼,现残存100余公里。卡子乡东坝大南沟垴城门向竹山方向有“天开北阙人皆仰,马放南山鹤不驚”石刻阴文对联。
4.万荣寨(现通称曼营寨)位于小双、西营、仓上3乡的交界处,面积250×80米,呈椭圆形。寨墙由大块石垒砌而成,残高2.6米,四方各有一门,内有祖师庙遗址,已废。遗物有石碑两通,一通记“嘉庆丁卯岁(1807),莲匪入境,乡之人为避寇计,谋修斯寨”,另一通载捐资人姓名。
5.青龙寨位于大双乡柿子园西南1公里,面积80000平方米(400×200),长方形。寨墙由块石砌成,残高5~7米,厚1米,西、南各有一门,条石构筑,高4米,宽2米,寨内有人工打凿水井1眼。
6.侯家寨位于茅坪乡龙王沟垴以东400米,面积128000平方米(400×320),长方形,大块石砌成,残高2~4.5米,墙厚1.1米,寨门已坍,内残存房基48间。
白河旧县志载有古寨堡、新修寨堡30余处,大都修建于清嘉庆至同治年间,山寨俱选择于陡峭的山顶,以块石垒砌而成。而寨内修有屋舍以储薪粮,一般都有水源,以便固守。民国以后,官府不再督倡,乡间少有热心首人出面集资维修,渐失去其实用价值。此后,每年冬春狩猎“赶点”者,将寨墙块石推下,借以驱赶野兽,几乎所有寨堡已经残坍,寨内房舍可用之材,悉被人拿走。至今,全县无一较完整寨堡,现残存的较大寨堡还有西沟乡的童家寨(白岩寨)、梁家寨,中厂乡的东山寨、安岭寨,顺水乡的得义寨,卡子乡的太平寨,茅坪乡的五向寨,四新乡的太平寨、油房寨,南岔乡的三义寨、簸箕寨,宋家乡的万福寨,歌风乡的天堂寨,川河乡的安乐寨、太平寨,裴家乡的天宝寨、裴家寨,朱良乡的仙姑寨,大双乡的兴隆寨、张家寨、得胜寨、猴子寨等。
二、寺庙、庭院
1.双塔寺位于今双河乡柳树坪海拔1000米的山巅,为六角五层实心砖塔。塔檐、塔角有砖雕斗拱、龙头,塔体部分由8种异型砖砌成,砖面均经磨制,塔高10米许,须弥座塔基,下部因居民拆砖,塔体已岌岌可危。另一塔清末尚在,现已不存。塔下坡地中残存有瓦片、石臼、柱础、石佛像。据塔体风格及建筑材料看,约建于明代。
2.卡子乡蜡烛山石塔位于卡子乡政府所在地南(安全沟垴)6公里。楼阁式石塔,六角形,现存七层。塔身系打凿的条石砌成,第一层砖券拱门6个,塔身中空。
3.东岳庙(或称过风楼遗址)位于卡子东坝石门里,一山突起如亭,明正德九年(1514)建庙于小山之巅,清嘉庆五年(1800)重修,沿山修螺旋形条石盘道,上有金顶、朝天阁,殿后有阁房及憩息亭,布局精巧,关帝及各尊佛像为石质,雕琢尤为精良。青山绿水,环境极为清幽。佛像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,现存石碑两通及一石质门框。
4.“寸木不落地”庭院这类雕梁画栋的庭院式建筑在县内卡子东西坝、茅坪、四新、南岔、松树、裴家等地都能见到。卡子东坝大屋沟老爷湾上下院,建于嘉庆二十年(1815),一进三重,全为砖、木、石结构,雕梁画栋,门楼用砖皆五面磨平,木石雕刻十分精致,凡柱皆以石础垫起,故此称为“寸木不落地”。虽经170多年,其大貌尚在,土改以后,院落分给多户居住,渐破败。